难道“海归”过剩了吗?

摘要:  海归的持续升温促使更多的人选择去留学.可是,时光轮转,仅仅几年时间,他们就发现自己有了新的名称叫海带,因为回来并没有如愿找到满意的工作,只能待业在家。继续等,海带变成了海带干,甚至被人戏称为面霸,因为总在不停地面试。为什么短短几年时间,海归身价如此暴跌呢?是海归的含金量下降了…

 

   海归的持续升温促使更多的人选择去留学.可是,时光轮转,仅仅几年时间,他们就发现自己有了新的名称叫海带,因为回来并没有如愿找到满意的工作,只能待业在家。继续等,海带变成了海带干,甚至被人戏称为面霸,因为总在不停地面试。为什么短短几年时间,海归身价如此暴跌呢?是海归的含金量下降了,还是用人单位更挑剔?

  John,南京人,28岁,电气工程自动化本科毕业,留学澳大利亚学习工程管理,两年后考取硕士学位回国。以下是他找工作的心路历程:

  8月24日,这是我的第17次面试。回国5个月了,除了一开始走亲访友浪费了3个星期外,我几乎每天都在看报纸、上网站了解招聘信息,一有合适的就屁颠屁颠地抱上精心制作的简历去应聘。简历投了无数,除了过去的16次面外,几乎全都石沉大海。

  记得在国外时,留学生们经常在一起憧憬归国后的生活,有时候酒喝高了,大家会想起那个在留学生中广为流传的三不政策:非跨国大企业不去;年薪低于10万元不去;工作地点非大城市不去。那时候我们一帮年轻的留学生聚在一起,从来没有为未来的工作担心过,想的只是能够发展到什么样的高度。大家还信誓旦旦地表示,不管是谁做到了身价百万千万的老总,都不能忘了在国外吃苦受罪的这帮兄弟们。现在想想真是可笑。

  记得下飞机的时候,亲朋好友一起来迎接我,几个在国内的朋友捶着我的胸口喊我海归,后来我才知道,在我那些亲朋眼中,我回来就是发财的,就是飞黄腾达的。那时我也真的很兴奋,觉得脚下的路真的是一马平川。

  永远也不会忘记 次面试的场面,招聘人员接过简历时轻轻哼了一声:又是海归?那时我还完全没有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,竟然还略有点自豪地笑了笑。可是那人跟着来了句:你是今天第四个‘海归’啦!就在我愣神的时候,他开始提问了。没有涉及任何专业方面知识,只是问我有没有工作经验。老天,我的生活除了校园就是校园,在国外偶尔会去打点零工,但是跟专业压根没关系。

  得到了我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回答后,他问我要多少薪酬。这个问题是我慎重考虑过的,家里人也帮我合计过,说国内现在工资水平还可以,但是我毕竟刚回来,所以我报了月薪要求4000元。其实在我的心里,这个数字已经很低了,爸爸妈妈花了那么多钱送我出去,也迫切希望我能尽快收回成本。可是我得到的是一句干巴巴的话:回去等消息吧,我们会给你打电话。

  我当然没有等到期望中的电话。这之后,我开始抱着简历遍地跑了,开始羞于见到亲戚朋友。豪情壮志消磨殆尽了,耳边只回荡着一句话:等我们通知。一次次地跑人才市场,成功的总是那些国内的研究生,甚至是本科生。

  3个月了,这是我第17次面试。这是南京一家房地产公司,家里人跟我说在南京无数人削尖了脑袋想往里钻。我再次精心准备了简历,面试的场景我熟之又熟,人力资源部的那位美丽的小姐简单问了我问题之后,再次说出了那句名言:有消息我们会通知你的。我就知道我得准备第18次面试了。

  这样,一直到8月。8月闷热无比,我却发现自己已是一身冷汗。脚下的路开始晃荡起来,我觉得自己回来错了,我是海归啊,可只是一段飞行之后,就变成了海带,甚至有人戏称我这样的人是面霸,面试霸王。

  那几个捶我胸口的兄弟如今房子、车子一样也不缺,工作惬意而自如。我呢,我的路到底在何方?

疑惑:难道海归过剩了吗?

  如此说来,难道海归已经过剩了吗?其实不然,一家留学中介机构负责人表示,其实,海归之所以成为一种现象,是因为 批学成归国的留学生确实才华横溢,而且目前大多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展得非常好。这之后,大量的留学生冲着这个名头出去镀金,人多了,就难免参差不齐。但是应该看到,更多的留学生其实非常*,而且真的是国内的学生不能比的。 ‘海归’不光不过剩,没贬值,而且那些*的留学人员还在升值。近年来归国的一些留学生甚至还超过了 批‘海归’。 有老师这样说,那些处于海带状况的,大部分属于一般性人才。国内的企业依然需要大量海归,尤其是那些高素质、高层次的海归。那些既有学历、又有工作经验的海归永远不会为生计发愁。

8000海归创业南京

  据南京留学人员协会介绍,改革开放以来,南京先后有2.5万人出国留学,目前已有8000名留学人员学成回宁,成为南京创业、创新强有力的助推器。目前在宁的8000名留学人员中,81%取得了高级职称,28%承担了排名靠前科研、攻关项目,44%承担了部盛市级科研攻关项目。

  在南京,海外留学归国人员依然是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对那些真正学有所成的海归,政府不光欢迎他们回来,而且还为他们准备了优厚的待遇。

分析:海带出现是好现象

  海带的出现是个好现象,一位人力资源经理表示,海带的出现说明国内的企业已经不再唯学历、出身用人,而是更注重人才的自身素质和能力。这也提醒那些想借着出国留学镀金的人,不要试图靠一张海外文凭回来就想搞特殊化。

  如今企业并不会因为应聘者的留学背景而特别地看重或者歧视。因此,没有同行业经验的留学生,不要一开始就对薪水期望太高,应该用自己出色的表现来赢得自己该得的薪水。
 

镀金更应重实际

  一份来自英国的数据显示,目前*留学生出国所学专业大多数集中在商科(包括会计、管理、金融等)和IT领域,总数占到了80%以上。事实上,近年来国内的就业形势日趋理性,这种情况下,大部分留学生的专业就显得雷同,竞争力自然下降。

  因此,老师建议出国留学应该结合自身,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。

建议:以中为主以西为辅

  2*的朱荣亮属于较早出国的一类,2001年,只有19岁的他中专毕业之后就踏上飞往新加坡的飞机。

  在新加坡,他上了一所大学,平时半工半读,2004年,朱荣亮学成归国。刚回来时觉得自己特了不起,见人头都要*分。晃悠了一阵子之后我开始找工作,给自己定的*是工资低每月5000元,职位起点起码是部门主管。朱荣亮回忆起找工作时的豪言壮语依然记忆犹新。

  整整3个月,朱荣亮跑了15家单位,小一点的公司,委婉地告诉我他们庙太小,供不起我这个大菩萨。大一点的公司则会直接地告诉我,资历太浅。朱荣亮说,慢慢的,他开始降低求职要求,可是依然没有单位愿意要他。那一阵子我比待业青年混得还惨,愣谁也没有想到这会是一个‘海归’该有的待遇。

  3个月后,朱荣亮已经完全忘了自己的身份,工资随便你们给,我就从低层的普通员工做起。即使是这样,他依然没有获得一份他渴望已久的工作。

加入创业大军

  2005 年初,眼看着身边的朋友都有了不错的工作,即使是大专生都不比他这个海归含糊。实在没有办法了,朱荣亮去了一家物业公司应聘一个总台服务员的工作。总台服务员,光听这个名称就知道含金量不会太高,至少不要一个海外留学的人去做吧,可是即使是这样一个基层的岗位,他也没有得到。

  朱荣亮直接找到了该物业公司的老总,长谈了一个小时后,总经理拍板让他去做总经理秘书。这是朱荣亮回国后获得的 份工作。但是,这份工作朱荣亮仅仅做了5 个月,工作不愉快,而且感觉无法融入那个圈子。朱荣亮说,在辞职之前,他想到了自己在新加坡学到的一项手艺意大利手工比萨饼。经过一番调查之后,他决定自己做老板。

  2005年10月,朱荣亮在夫子庙开出了自己的比萨店。自己亲自下厨做比萨,每个月纯利润达到了5000元左右,这恰好是他当初归国时为自己定下的*。下一步,我想把我的店做大,做成连锁,至少连锁*。

 

 

 




为您推荐

立即领取
免费领取
最新留学资料